部门动态

部门动态

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>> 部门动态 >> 正文

春季传染病,防控有妙招: 校园健康守护手册

发布日期:2025-02-26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新学期伊始,师生们重返校园,人员聚集和接触频繁,加上冬春交替,气候寒冷多变,容易为传染病的传播埋下隐患。当前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,守护师生健康需要家校联手,共同做好科学防控。

一、春季高发传染病及防控要点

(一)流行性感冒(流感)

发病特点:起病急,高热(体温可达39℃以上)、头痛、咽痛、咳嗽、流涕、乏力、肌肉酸痛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吐和腹泻。大多数患者1~2周可自愈,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肺炎、心肌炎、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。

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打喷嚏、咳嗽产生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,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或日常用具间接传播。

流行特点:人群普遍易感,全年均可发生,但11月至次年3月为高发期,学校、托幼机构等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。

及时就医:如果出现持续高热、剧烈咳嗽、呼吸困难、神志改变等重症倾向,尤其是孕妇、儿童、老年人及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,建议尽快就医。

(二)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

发病特点:恶心、呕吐(儿童多见)、腹痛、腹泻(成人多见),并可能伴有寒战、发热、头痛、全身乏力等症状。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,无黏液脓血。大多数患者2~3天可自愈。

传播途径:通过食入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,吸入呕吐或排便时产生的气溶胶,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传播。

流行特点:人群普遍易感,全年均可发病,但10月至次年3月高发,容易在学校、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引发集体感染。

及时就医:呕吐、腹泻严重者,出现脱水症状时,尤其是儿童、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,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和严重脱水,应及时就医。

(三)其他呼吸道传染病

冬春交替,气温波动较大,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、鼻病毒、腺病毒甚至新冠病毒等病原体活跃,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:

1.新型冠状病毒感染

感染后症状多样,常见发热、干咳、乏力,部分患者出现鼻塞、流涕、喉咙痛等症状。老年人、儿童、慢性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,需特别关注。

2.支原体肺炎

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。初期症状不明显,常表现为发热、咳嗽,尤其是夜间咳嗽显著,严重时可能出现痰中带血。病程较长,可达两周,且容易复发。

3.百日咳

由百日咳杆菌引起,主要症状为连续的、痉挛性咳嗽,病程可能持续数月。未接种百白破疫苗的0-1岁婴幼儿、孕妇、老年人和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是高危人群。

二、呼吸道多病共防:筑牢校园健康防线

冬春季节,呼吸道传染病容易“多病共发”,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
传播途径高度重叠:流感、新冠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,人群聚集、室内通风减少,为病原体传播提供了“温床”。

免疫系统负担加重:感染一种病毒后,人体免疫力可能短暂下降,给其他病原体可乘之机,导致合并感染或反复感染。

多病共防“四道防线”接种疫苗,精准预防。

积极接种流感疫苗、新冠疫苗等,尤其适合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,为自己筑起“防护墙”。

良好卫生习惯,切断病毒传播。

保持双手干净: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至少20秒,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。避免用手揉眼睛、摸鼻子和嘴巴。

科学佩戴口罩:在人群密集场所、就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,口罩是防病毒的好帮手。

注意咳嗽礼仪:咳嗽、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,避免飞沫传播。

增强免疫力,筑牢内在屏障。

保持良好作息: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,提高身体抵抗力。

合理膳食: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,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,增强免疫力。

适当锻炼:进行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,提高身体素质。

做好环境管理,减少暴露风险。

定期通风换气:每天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,保持空气流通。

避免聚集:尽量避免前往环境密闭、人员密集场所,确需前往时,要科学佩戴口罩。

三、校园传染病防控要点

(一)加强日常防护

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,落实因病缺勤追踪登记,配备充足防疫物资(如口罩、消毒用品等)。

(二)加强环境管理

定期开展校园全面消毒,保持教室、宿舍通风换气,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管理。

(三)加强健康教育

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,提升师生防控意识和技能,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,配齐洗手设施物品,普及正确洗手方法。

四、贵阳地区特殊注意事项

防潮防霉:春季多雨,注意室内除湿,避免霉菌滋生诱发呼吸道疾病。

合理穿衣:春季温差大,建议采用“洋葱式穿衣法”,及时增减衣物。

食品安全:慎食野菜,避免误采有毒植物。